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育人融合】恩至禽兽——记鱼城书院哲学与思辨系列第五期

时间:2021-07-01 浏览量: 作者:

5月13日,鱼城书院哲学与思辨系列第五期活动在空格影音室如约开展。通识教学部的张娴雅、李璐琳老师带来了以动物为主题的分享。

2020年5月3日,媒体报道中通快递成都荷花池网点寄递“宠物盲盒”的事件;一周之后的5月11日,苏州中通快递中转站滞留宠物盲盒快递13件,一共20余只猫狗先后全部死亡。而我国《邮政法》明令禁止快递运输活体动物。一时间,玩弄生命的变态需求、枉顾良知与法律的灰色交易,让人不得不悲愤与反思。

以此为背景,张娴雅老师展开了“恩至禽兽——儒家对万物生命的态度”主题分享,以期帮助同学们反思人与万物的关系。

仁者爱人,孝悌为始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为人之所在,而仁主要表现为爱。这种爱从爱父母之孝开始,慢慢推及到其他人与万物。就每个人而言,我们天然处于的第一个人伦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我们自然地便最早与父母建立了情感,也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与情感中,我们开始感知并逐渐明白什么是善。这也就成为了我们善待所有人与万物的根基,如此推己及人,便能善待他人与万物,因此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推己及人,贵人贱畜

爱之于父母亲人,如同石头落水,进而涟漪荡开,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爱又之于陌生百姓、之于草木鸟兽,这种爱既是广泛周遍的,也是情感有别的。

对父母行孝道,恩情为重,不离不弃;与朋友讲诚信,道义为先,不能则止;泛爱一切众人,进而善待万物,取之有道。符合人与人、人物万物远近、亲疏、恩情的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对待原则。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章一一,总章二四七

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人受伤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在马厩的人是谁?也许是养马的人,也许是救马的人,不论如何,都是仁爱之心推及到马之人。孔子并非不爱惜马的生命,但终究更加忧心人的安危。人如果安然无恙,马或许能得救,而人若是遭到毁伤,马也无法独活。人贵能爱,因此朱子说:“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发于不忍,相互成就

然而,贵人贱畜,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任意对待动物呢?

“麻木不仁”这个成语我们很熟悉,麻木就是没有感觉,那么反过来说,不仅对自己的生命有感觉,也对他者的生命有感知与珍视,就是“仁”基本的表现。因此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看到流浪狗过马路,我们都希望它顺利地过去,而不是发生意外,让我们亲手杀鸡,或许下不了手,这都是源于内心感同身受的不忍之心。

孔子如何对待动物?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章二七,总章一七三

孔子打鱼,只垂钓而不用网打,既不索取无厌,也不赶尽杀绝;孔子射鸟,绝不出其不意地等着傍晚众鸟归巢时下手,因为生灵依天地之秩序安排作息,等它们归家时去拦截,便是虐待,便是麻木不仁。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

儒学并不主张“不杀生”,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相互滋养而共生,那么人取于万物以生,如同植物借助阳光以生长,阳光的价值也得到实现与彰显,动物互取,从而生生不息,互相成就。

《礼记·祭义》有言:“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善待万物,与孝敬父母,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人对动物的善待,源自内心自然而然的不忍,对所有生命的感知;人对万物的索取,亦须担负起天道生生不已的德性。人“贵”在何处?贵在有此不忍,贵在能自觉仁德,珍视而实现之。

人取于万物而得以延续生命,转头却沉迷盲盒漠视生命,难道不也是对滋养我们之万物的一种辜负吗?

格物博学,待之有道

既然爱之,岂能不知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章八,总章四四二

《诗经》多以草木鸟兽为喻,寄托人的情感,亦可见万物莫不有情,莫不有理。此章孔子教导弟子学习《诗经》,最后说也能帮助我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有什么意义呢?“名”不只是鸟兽草木的名字,“名”更囊括者它们真实的习性与情感。人与万物同生于天地之间,则万物与我息息相关,生死与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是格物博学之一事,能识别而明理,则能善待而无所加害。

李璐琳老师详细分享了“观察自然”的重要意义。

“自然观察”几乎不产生短期可见的个人利益,所以长期以来在欧洲作为贵族传统得以保留。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观念的进步,国内对植物、鸟类、昆虫、菌类等具体对象的观察在年青一代中逐渐兴起,人们借助于望远镜、放大镜等简单易得的工具在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并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地学习。一方面愉悦生活,一方面日积月累地塑造我们的观念。这个过程不仅和科学素养,也和美育,甚至和道德修养相关。

李璐琳老师在学校花果山下观察到的白腰文鸟。这里曾是近乎完美的自然生境,现在正在建设新的教学楼。

每个人、每天、所见之处无不自然——一棵树、一丛花、一群鸟、一只昆虫,但我们对之几乎毫无认知。正如南希·胡格在《怎样观察一棵树》中所言:“虽然大自然一直存在,但人们平常却对其视而不见。”即便曾有过“正视”自然的时刻,我们的思绪也往往在初步的审美后戛然而止:“这棵树很美,拍张照片吧!”更有好奇心的人会用识图软件确认树的名称,极少数人会仔细分辨树的属种,树皮、树叶的特征等等。甚至会有人极度反感对审美对象进行过于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过分的科学性”将美感破坏殆尽。但事实并非如此。对自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开展人类的活动,不应忘记,人并不能从自然中独立出来。



摄图:庞文华/李璐琳

撰稿:张娴雅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