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育人融合】书信中的人与事:夏志清书信阅读——记鱼城书院哲学与思辨系列活动

时间:2021-07-01 浏览量: 作者:

书信作为一种文体,也已经远离现代生活久已。在现实生活中,写信已经成为难见踪影的一件事情,那么对书信的阅读与体验,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又该如何阅读书信呢?5月27日,通识教学部与鱼城书院共同承办的哲学与思辨系列活动第九期中,罗磊老师带来了对信件阅读的思考——他以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书信作为文本,分享了自己阅读书信的体验,以及对这一文体阅读的思考。

分享活动一开始,罗磊老师首先介绍了对同学而言颇为陌生的夏志清先生。“夏志清(C.T.Hsia)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乃拓荒之作。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辗转美国诸学院教授文学,后得王际真赏识,接任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原来夏志清与夏济安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巨子,因种种原因而不为民众所知,但其兄弟二人的书信的出版引起了文学爱好者的注意。在讲述信件前,罗老师告诉同学们,夏志清对厘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实有开拓之功,尤其在挖掘小说家作品这件事上,他作出了很大贡献——张爱玲、钱锺书与沈从文的小说的重新估价,就是他完成的。

“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借助周作人的这个介绍,罗老师解释了选择阅读夏志清夏济安兄弟书信的理由——想知道他们在私下的论学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夏志清在耶鲁大学求学期间的读书、学习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罗老师从“谈文学”“谈时事”两个主题,拣选了《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中的片段,并简略的作了评价。在“谈文学”部分,提及夏氏兄弟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讨论,其评价标准着眼于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而不注重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并称一般作家的作品由于不关涉罪恶、痛苦与博爱,因此而显得浅薄;也谈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评论,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信件中的这些内容使得书信摇曳生姿,读来不似流水账一般的家长里短,而是包含了严肃的学术判断。

罗老师特意介绍了书信中有趣的细节——夏氏兄弟的“钱锺书焦虑”。由于钱锺书盛名在外,以至于两兄弟在学习与创作中,都以钱锺书为“假想敌”——读书的深度与广度要比肩钱锺书,“至少能够与他攀谈”;写作完成评论文章后,颇为得意地认为能够“与钱锺书最好的作品相比”;在建国后,钱锺书编选《宋诗选注》,亦得到兄弟二人长久的关注,甚至在一段时间得不到钱锺书的消息后,表达了忧虑。罗老师说,从这些片段能够感受到读书人的本色,日常的学习与阅读中包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要追赶最为一流的人物,而不是做泛泛阅读,自娱自乐。

最后,罗老师讲解了其中关涉时事的一些片段,并认为这些内容可以与历史课本上得来的知识对参——如国民党滥发法币,造成物价飞升,在信件中就有表现,夏济安一张机票就要花上几千万;如知识分子对于政治运动的看法,并强调动态的观察,尤其是夏济安如何从一个令人心生厌恶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沉稳独立的中年知识分子。这些,在信件中均能够获知一二。罗老师说,写信可能现在大家都不再会写了,但是这些故纸堆中的信件,仍有其值得阅读的一面,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循着自己的兴趣去找寻一些可读的作品,增进对文学乃至更广博知识世界的爱好。



图文:罗磊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