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生命医学与伦理学的碰撞——记《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程双师授课

时间:2023-12-08 浏览量: 作者:

为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实现教育资源跨领域共建共享,12月1日,恰逢世界艾滋病日,通识教学部冯婷老师邀请綦江区妇幼保健院李晓多主任走进课程《生命科学中的伦理》,以“艾滋病及其伦理”这一主题在仁者楼308开展双师课堂。

首先,冯婷老师以一段视频开始,让同学们结合视频思考两个问题:“艾滋病病人可能有哪些困扰?”“如何看待艾滋病病人的权利问题?”同学们一方面从身体困扰、心理负担、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等多重角度分析艾滋病人存在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艾滋病病人可否结婚?艾滋病病人可否生育?如果和艾滋病病人在一起生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随后,李晓多主任从生命医学的角度阐释道:随着中国母婴阻断技术的渐进成熟,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及时药物阻断,母亲按时服药,病载控制的比较低,孩子可以不被感染。关于与艾滋病病人生活的注意事项,李晓多主任强调:经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至今尚没发现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HIV 的证据,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就餐或共用餐具,握手、拥抱、近距离交谈等均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需要注意的是要清晰化认知和建立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行为。

接着,冯婷老师从伦理学的角度回应同学们的发言。她提到:艾滋病病人有生命权、选择权。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个体和哲学性的伦理个体,作为“人”本身存有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平等决定着他们享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权益,我们国家的法律也保护这些权益。所以,禁止歧视,要平等对待,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当然,对他们也会有一些要求,比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对于艾滋病的很多恐惧、偏见和质疑,是来源于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最后,李晓多主任结合她的医学实践,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阻断等多个方面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冯婷老师从生命伦理出发,希望大家关注人(自己和他者)本身,在增强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学会关爱艾滋病病人,对歧视行为持拒绝态度。



图:涂杨杨

文:冯婷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