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育人模式 > 通识教育 > 正文

【双师授课】双师授课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共存or取代?——记《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双师授课

时间:2023-12-08 浏览量: 作者:

工业革命迄今,人类在数百年间逐渐习惯与机器朝夕相处,从最初的惊慌

失措到现在的视若无睹,而今媒介成为身体的延伸,手机成为媒介的集成,机器甚至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除了广泛应用于医疗的机械手臂、机械腿等,赛博格(Cyborg)、“脑机结合”也正在慢慢地从科幻故事变成现实……人类与机器的关系逐渐亲密,机器不再仅是客体和死物逐渐进入到我们生活中来。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从哪里来?人工智能到哪里去?带着这些问题,通识教学部黄延果老师联合智能工程学院的关正伟老师,于2023年12月1日10点在7407教室为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开展了一场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双师授课。

课程伊始,黄老师通过“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从1956年夏季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至今,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7个春夏秋冬。

接着,关老师播放了一段机器人在综艺节目上的一段脱口秀表演,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的思考。“如果人的某一条神经出了问题,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刘潇禧同学抢答道:“会导致瘫痪,失去痛觉等。”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无数的电路与数据使它像人一样去认识世界。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处于认知阶段,关老师向学生们解释了机器人认知的三个步骤: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得出结果、自我学习。认知阶段的机器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只需要给出基本的放射式行为,所有高级认知能力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不需要重新编程,各模块之间互相依赖并且可以同时学习。学生们不禁感叹人工智能的强大。

同时,关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到现在的发展成果,人机对弈、模式识别、自动工程、机械工程等内容。学生们震惊于人工智能当下的成就,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黄老师便向学生们抛出了两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抢了人类的饭碗?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表观点。江依蔓同学回答道:“人工智能会取代一部分工作,同时也会创造一部分新的岗位”何依思同学回答道:“人机共生时代,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持续优化自我,人工智能是不会取代人类工作的。”

最后,黄老师总结,人类创造了机器,机器也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技术背景,人越来越像机器,机器也越来越像人。虽然科幻电影里演绎的人类被智能机器统治的未来还很遥远,但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大潮来临时,在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时,人类需要警惕两重风险:一是技术失效,二是技术失控。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科学技术也不会因为未知而停止发展,人工智能也会在未来展现更多的可能。

此次本次双师授课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未来信息社会的大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科技话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人类未来的重要议题。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智能工程学院的关老师运用大量的案例来讲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阶段,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听起来酣畅淋漓。黄老师从人文的视角带着我们探讨人机关系,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双师授课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同时实现不同老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期待今后的课堂中有持续的双师授课方式!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6班 廖坤艳

首先,双师授课模式让我们多元化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使我更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双师授课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不仅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也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其次,两位老师的配合教学和讲解,使我从不同学科了解人与机器的关系,对于我未来的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2班 韦青利





撰稿:张紫涵

摄图:王献彬

指导老师:黄延果

(通识教学部供稿)

  • 合川校区地址:重庆市合川大学城假日大道1号

    邮编:401520

  • 綦江校区地址:重庆市綦江区登瀛大道36号

    邮编:401420

乐教 乐学 创造 创业

重庆移通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2696号-1